学十年钢琴有感 (2)

题图来自:http://euge.ca/

从这篇文章起,文中会提及一些乐曲。我将在提到的地方附上链接,并把所有乐曲整理在这个歌单里:To classics

Q3 古典音乐是什么东西?

粗略地说,古典音乐来自15—19世纪的欧洲。但至于更细致的标准,还是有些混乱。一般人对古典音乐的印象是:如果你去一场音乐会,看到舞台中央一台钢琴,

A piano
一架钢琴

或是典型的「西洋乐团」,

An orchestra
the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

你需要在黑暗中坐一两个小时,聆听死掉几百年的作曲家的曲子,并且还要按照奇怪的规矩鼓掌。

这就是「古典音乐」这个词给人们的第一印象——确实,大多数情况下,这样的印象是准确的。

从整体上看,古典音乐,相较于「现代音乐」,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:它更精致

如今,听音乐是非常方便的事:只要手机、WiFi,并且想听的歌曲没下架,就能想听什么听什么。当今普遍的流行歌,一般就是三五分钟。它们简单而直接,也是满足听众的最好方式。

可是在古早的年代,没有手机和 WiFi,甚至连唱片也没有。想去听音乐,必须盛装打扮,到音乐厅。当时的生活节奏不快,所以人们也乐于这么做。这就让作曲家有机会写长长的曲子,还不用担心观众中途走完。

于是,作曲家需要考虑:我该用什么填满这么长的曲子呢?动次打次肯定填不满。他们是这么做的:可以在这么长的曲子里,慢慢地铺垫、展开,用更完备的结构和更精妙的技巧,从容不迫而准确地表达自己。可以用它承载更深刻、更有力度的思想和情感。

因此,在现代音乐风起云涌的今天,古典音乐仍是无可取代的。

Q4 为什么我听古典音乐像一坨屎?

有次我坐钢琴老师的车,到他的学校上课。在车上,我和老师聊着聊着,他说:「我坚持当钢琴老师的一个原因是:这些音乐是好的,所以我觉得应该把它推介给更多的人。」

我不清楚这段记忆是我经历的,还是看了哪本书后自己重构的,但它很能说明问题。有这样的人,能让这个世界更丰富和充实。

古典音乐应该算是一件「好的」东西。更何况,我们现在能听到的那部分,已经是大浪淘沙的遗留物。同时,它也是小众的欣赏品。

我一直在想:像这样「叫别人怎么听古典音乐」的文章,到底会有多大影响?会让多少人喜欢上古典音乐?后来渐渐心生绝望——只要在音乐课放《歌手》时稍微观察一下,就能直观地感受到这种绝望。

不过再想一想,奥数也是好的东西,但似乎也不能让每个人都去学奥数(虽然确实在这么干)。换言之,人家在别的地方找到了乐趣,你似乎没什么理由期待他们都来和古典音乐发生关系。

所以,要想成功把古典音乐推荐给很多人,似乎只有去当钢琴老师(包括其他乐器的老师)。我写这个问题,也不求能「感召」多少人,只是想让大家在偶遇古典音乐时,能够试着「欣赏」,而不是只把它们看做别人装逼的工具。

0. 准备工作

很多人都试过找古典音乐听。

不论目的,只要敢吃螃蟹就是英雄。但这其中,有些人打死都听不出来有什么鬼东西;有些人觉得好听,可以跟着抖腿,除此之外,似乎也没什么特别的感受。

刚才说,从整体来看,古典音乐和「现代音乐」是有很大区别的。要真心地欣赏古典音乐,就必须正视这个区别。

当然,不是说听古典音乐一定要正襟危坐,全神贯注。举个例子,晚自习时,戴上耳机,边做作业边听几首柴可夫斯基(虽然画面有些违和),同样也会觉得很好听。这样听没问题,但必定不能感受到全部乐趣。

在听古典音乐前,最好先静下来,全身心地投入,去品味那种「细致」。通俗地讲,就是要做好「接受熏陶」的准备。这样,才有可能听出更多的东西。

实际上我听过的古典音乐不算太多。以下三条,是我对个人经历的总结,希望有点帮助。

1. 刷一遍,再刷一遍,再刷一遍

(不是刷《高考必刷题》。)

这个道理和「熟读唐诗三百首,不会吟诗也会吟」有点像。而且,你吟不出来古典音乐。

刚上初中的时候,一节钢琴课,老师推荐我听了一首曲子: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。 拉赫玛尼诺夫是作者,这是他的第三部协奏曲。他说这应该是古典音乐史上最经典、最辉煌的曲子之一。

Rach 3
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 第一乐章

协奏曲指的是一种独奏乐器,和一个管弦乐团合作的曲子。很多协奏曲都有三个乐章,每个乐章之间有结构和内容上的内在联系。

我就回去百度。看在「古典音乐史上最经典、最辉煌的曲子之一」的面子上,我听完了三个乐章四十分钟。当时的感觉,可以用后来出现的一个词语形容:不明觉厉——看起来很热闹,听起来很怪异。

初一初二九点二十下晚自习,有一段时间,我就在熄灯后刷这首曲子,每天一遍。慢慢地,我大概理清了这曲子的结构,也发现自己对它有了感觉。让我至今记得的一个画面是:一天中午,我躺在家里的床上,听到一个地方时,鸡皮疙瘩起了一身。那种感觉是无法言表的。

这个协奏曲的三个乐章在这里: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 有兴趣的可以试试。

为什么有些曲子多刷几遍才能听出味道呢?由于它们和我们的时空差异太大,很难像流行音乐一样,听一遍就合耳朵。耐着性子多听几遍,可以让我们消除对曲子的陌生感,更容易亲近这首曲子。

(如果多听几遍还是一样,那我就没办法了……)

2. not enough, not yet

我们之前说,古典音乐一般很长。在长长的篇幅里,作曲家们更能施展拳脚,去做出更精妙的结构——横向和纵向上的。我们听的时候,如果稍微留心一下这种结构,说不定能发现更多趣味。

让我们用一段非常熟悉的曲子来做例子吧。

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第5号 第三乐章

作为每天都听这首曲子的人,除了班主任吆喝你上座位外,你听到了什么?有人说这乐器应该是什么管。我也不知道是什么管,但如果只听到这个的话,it’s not enough。

如果把最容易听到的旋律的音高「可视化」,是下面这个样子:

点击图片放大

先来看看横向。如果你有意识地把旋律连起来,就会发现,开始的部分(就是我们用作上课铃的一小段)就会有一个上坡——下坡的走向。接着你会发现,随着这个走向,旋律的音量在不断加强,用来帮衬的乐器种类也越来越多。总之,你能听出来音乐在向前推进。这比毫无目的地、泛泛地听更有意思。

不过,这首曲子严格意义上也不是这么听的。这里只是举个例子。把所有的音「可视化」,你会发现:

刚开始只有一个旋律线,后面越来越多条线插进来,最后四五条线交错和鸣。单独地听这几条线,它们都是连贯的,但走向各自不同;把它们搭配在一起,从纵向的角度聆听,却非常和谐,上下呼应,而且每条线上的音会随着音乐的进行,重叠产生各种各样的「色彩」。所以,多留心纵向上的结构,也会有新的发现。

不是所有的古典音乐都这么烧脑。这种「多条线齐头并进」的音乐,叫做 复调音乐 。复调音乐主要出现于早期的古典音乐作品。这之后,出现了另外一种形式:一条线贯穿始终,再在它上下加以陪衬装饰。这就是 主调音乐 ,也是现在大部分音乐采用的形式。

对于主调音乐来说,上面欣赏的方法同样适用。例如下面这首:肖邦前奏曲,作品28之4

这是肖邦的一首作品。随着音乐的流动,伴奏也在发生色彩上的变化。想更好地理解如何在「横向」和「纵向」上欣赏这首作品,可以看这个 TED 演讲:经典音乐是怎样感染我们的(请自主关闭弹幕)。

总结一下:如果把一首曲子比作时间轴,横向是时间,纵向是音高,那么古典音乐在这两个维度都有很大的张力。要在听的时候多多留意。

3. 音乐和文字联姻

刚才那个 TED 演讲里提到,有一个街头流浪的孩子,在听了这首曲子后,第一次为死去的哥哥流下眼泪。很多古典音乐都没有文字,也没有固定的意义。如果我们能寻找到一两个词,来描述一下一首曲子,可以更好地把握它。 例如这一首: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 第一乐章

可以先点开听听,想想你「感受」到了什么,再往后看。

·

·

·

每个人听这首曲子,都会有很多感受。但要问有什么感受,似乎总是模棱两可。但如果你知道,这首协奏曲的名字是「皇帝」,那么在聆听的过程中,一个「皇帝」的形象就活灵活现。当然,找到几个词不是必须的,这几个词也不是唯一的。但这样做,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得更准确。毕竟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欣赏音乐。

同样的,我们可以留意一首曲子带给我们的感受的变化。我最近弹的一首曲子:肖邦第三钢琴叙事曲

很显然,乐曲从头到尾,经历了极大的波折。没有前面的铺垫,就没有后面的震撼人心。听一听,想想看,各部分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。

留下评论

注意 评论系统在中国大陆加载不稳定。

回到顶部 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