谈肖邦升 f 小调夜曲
肖邦的夜曲是钢琴音乐的璀璨明珠,非常值得作欣赏。这篇文章挑选了肖邦的升 f 小调夜曲 (Chopin Nocturne in f# minor, Op. 48 No. 2),将从三个方面加以介绍:背景知识、曲目分析、录音推荐。
背景介绍
关于肖邦
肖邦 (Frédéric Chopin, 1810—1849),是波兰钢琴家、作曲家。他在波兰长大,自幼显露极高的音乐天赋。18岁时离开故国前往巴黎发展,在那里从事作曲、教学和演出,成就被广泛认可。他于 1849 年 10 月 17 日在巴黎逝世,时年 39 岁。
纵观肖邦创作,可以发现一点:他的作品几乎都是钢琴创作。然而,在这一件乐器上,他却集前人之大成,并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。他喜爱巴洛克及古典时期的音乐,却又受当时浪漫主义精神的熏陶,因此作品中既有工整明晰的古典内核,又富于热情的情感表达,创造出个人独特的风格。
肖邦作品虽然都是钢琴曲,但他可以在一方天地间施展拳脚,将钢琴的性能发挥得淋漓尽致。在他的时代,钢琴界有两派风格:维也纳学派以快速华丽闻名,伦敦学派则以抒情歌唱见长。肖邦不仅学习这两派技巧,还将其融会贯通,提取出自己的语言。同时,他创作多种类型的乐曲,并加以发展和改造,如夜曲、练习曲、叙事曲、谐谑曲、玛祖卡等。可以说,每一类被肖邦写过的乐曲都从此有了新的特点。与众不同的演奏技巧和曲式结构,使肖邦的作品堪称经典,也为肖邦赢得了「钢琴诗人」的美称。有人曾评论:「钢琴出现仅有形体,直到肖邦降世才有了灵魂。」
关于夜曲
夜曲这一体裁,就是经肖邦写作并重新赋予意义的。通常意义上的 「夜曲」(nocturne) 的鼻祖是爱尔兰作曲家约翰·费尔德 (John Field, 1782—1837),他创作了 18 首夜曲,并在欧洲巡演,使夜曲这一曲类广为人知。费尔德的夜曲一如其名,彰显夜晚的平静,都不复杂,而是轻柔简单。
费尔德推广夜曲时,肖邦也开始夜曲的写作。他并没有完全沿袭费尔德的模式,而是寻找新的创作方式。随便挑出一首肖邦夜曲聆听,不难发现:肖邦夜曲的情感表现比费尔德的创作更强烈、更富于变化,相应地,结构也更复杂,得以承载更多的内容。
曲目分析
全曲结构是三段式,如图所示:
段落 | 第一段 | 第二段 | 第三段 |
---|---|---|---|
小节数 | 1—56 | 57—100 | 101—137 |
调性 | #f | ♭D | #f |
这是乐曲的前两小节:
全曲是升 f 小调,却以低音 #C 开始。这样的安排营造了不确定的彷徨感。刚开始的两小节和弦层层递进,终于引出了主音 #F 和主题:
在整个第一段里,右手便围绕着这个主题不断流转,像是在哀叹;而左手一直保持着三连音—四分音符的固定音型。在这一段,我们可以辨别出很多极具肖邦特色的处理:
首先,是「三对二」的节奏,也就是左手弹三连音的同时右手弹正常的八分音符,如图:
这样的处理使音乐多了流动、不确定的感觉。实际上,这种类似「三对二」的手法经常被肖邦使用,以塑造类似的感觉。有的是一处点缀,如降 E 大调夜曲 (Chopin Nocturne in E♭ major, Op. 9 No. 2) 中的一处「四对三」:
又如e小调钢琴协奏曲 (Chopin Piano Concerto No.1 in e minor, Op. 11) 第一乐章里简直没法弹的「三对五」——右手大拇指三连音、四五指五连音,以至于很多演奏者省略掉三连音:
有的是一整段,例如第三奏鸣曲 (Chopin Piano Sonata No.3 in b minor, Op. 58) 第一乐章中的「三对二」:
不胜枚举。弹好这些片段,弹准节奏只是第一步,还要考虑如何表达这种「流动的感觉」。后面我们将会看到钢琴家们不同的处理方式。
其次是肖邦精湛的转调技巧。主题由升 f 小调开始,绕了几圈,进入了升 c 小调继续发展:
随后,乐曲又进入升 G 大调、升 g 小调,然后返回开场的几个和弦,重新开始。
转调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手法,它可以为音乐带来不同的色彩。而肖邦的巧妙之处在于,他的转调完全随着乐思的流转自然地发生,流畅而富于色彩的变化,吸引听者追随音乐的走向,甚至忽略转调这回事。这是聆听肖邦作品非常有趣的体验。
另外还有极具肖邦特色的「装饰性变奏」。这首夜曲的第一部分几乎是由一段乐曲反复两次构成的(见上面的结构表)。当然,这并不是简单的反复,而是带有变化的重现。比如,在原来的旋律上增加装饰音:
在肖邦的作品里,处处可见这种华丽的「小音符」,有经验的赏乐者一听就知道是肖邦所作,因为极少有作曲家能够作出这样细腻敏感的装饰音。
再比如,给原来的旋律配上八度:
这也给演奏者不同的选择:是突出八度的外声部使声音晶莹剔透,还是内外声部同时发力让音色更饱满?后面可以看到,演奏家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。
在乐曲中段,以降 D 大调三四拍写成,有别于前后的四四拍。刚开始是一强一弱两个对比:
肖邦曾向学生形容,这一段像是歌剧中的宣叙调:开头两个柱式和弦像是「暴君发出命令」,而后的弱奏像是「其他人跪地求饶」。由此可见,这一段显然蕴含着不同的情感。这便是肖邦在夜曲中的尝试:夜曲绝不只是安详静谧的。
这一强一弱两个动机贯穿了整个中段,矛盾也越来越激烈,最后在极强中突然收尾:
然后,音乐平复下来,进入第三段。这一段和第一段的旋律素材相同,但发展却相当不同:更多的「装饰性变奏」被加入,不协和的因素也加剧:
在一连串的八度进行后,主题最后一次出现,然后音乐在升F大调的温暖氛围中结束:
综观全曲,肖邦采用三段式的结构,首尾两段与中间构成强烈的性格对比,营造出了一种叙事感。优美的旋律、独特的织体、创新的结构和诠释的可能性,使这首夜曲成为钢琴作品中的经典。
录音推荐
有这样一句话:「几乎没有不演奏肖邦的钢琴家。」肖邦的大部分作品都有众多的录音版本,这首夜曲也是如此。笔者从中聆听了几个版本,在此分享给大家。
首先,是笔者最为推荐的两个版本:
1、Maria João Pires(唱片公司:Deutsche Grammophon)
Maria João Pires 是一位葡萄牙籍的女钢琴家。她演奏的肖邦夜曲被收录进了 Deutsche Grammophon 的肖邦全集中。
初听这个版本,让人惊喜的是第一部分流畅的乐思——演奏者右手的旋律一气呵成,起承转合又经过设计,经得起推敲。旋律的强弱快慢完全符合音乐的起伏,情感饱满似滔滔不绝,自由如歌剧中的咏叹调,又不给人散乱的感觉,是一下就能抓住听众双耳的演绎。
值得注意的是她对第一部分左手三连音的处理:在很多地方,演奏者延长了三连音中的第一拍,尤其是在情感强烈的地方:
这样就使音乐更富流动的效果。
另外,在前文提到的八度片段,我们可以听见演奏者分层次加以处理:先是突出外声部,随着音乐的进行再加强内声部,变得充实饱满,可谓是「大开大合」。
在中段,Maria João Pires 的处理并不像肖邦所说的「暴君与臣子」,反而总体上给人沉着、温暖的感觉,以此和首尾两段的流动激昂作对比。这确实是特别的处理。
总的来说,这个版本的升 f 小调夜曲以其流畅和真挚打动听者,是很讨听者喜欢的版本。
2、Garrick Ohlsson(唱片公司:hyperion)
Garrick Ohlsson 是美国钢琴家,于 1970 年获得了肖邦钢琴大赛的第一名。他录制的肖邦全集颇受好评,笔者推荐的就是他在肖邦全集中录制的版本。这个版本竟比 Maria João Pires 的长了 1 分 20 秒,但若能细细品味,这 1 分 20 秒可说是绝对值得。
第一部分,Garrick Ohlsson 的版本没有 Maria João Pires 那么连贯,像是被「阻塞」了一样,迟疑不决,优美的旋律被他小心翼翼地拉长,透露出无法言说的伤感。就连全曲临近终了的一段八度,在渐强的同时都透着一种犹疑不决。这种对时间感的把控是最能引起回味的,也让这个版本成为笔者的最爱。
我们还可以看到演奏者精湛的细节——例如一开始的这个倚音,让人心碎:
我们还可以发现,这个版本左手的伴奏也有不同的处理:和前面强调首音不同,演奏者并没有这么激烈。如果只听左手,会发现左手并不只是伴奏,而是和右手一样,有一个大的旋律线条,两只手分别发展相互叠加,充满了对话感。
中段的处理就比较接近肖邦的意思了:演奏者从首段的游移不定中抽出身来,似乎变得坚强起来。把首尾两段的迟疑和中段的坚强作对比,这又是一种新的处理方式。
有人曾说 Garrick Ohlsson 的演奏「如同陈年老酒般迷人,愈听愈能知其精采」。希望读者能有机会好好品味这个版本。
3、Arthur Rubinstein(唱片公司:RCA)
这个版本的钢琴音色十分特别,配上鲁宾斯坦的演奏和干净的踏板控制,显得高贵优雅。不像上面的两个版本情感充沛,鲁宾斯坦的演奏专注于对乐曲本身的诠释,是精致的演奏。
4、李云迪(唱片公司:EMI)
这个版本的独特混响给肖邦夜曲增添了一份庄严。
结语
到此为止,这篇介绍肖邦升 f 小调夜曲的文章就告一段落了。音乐的魅力永无止境,笔者在写作过程中也深感无力。不论是专业分析还是录音挑选,这篇文章都不可能尽善尽美,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。
笔者从 e 小调钢琴协奏曲开始真正了解肖邦,但直到我结束「毕业演出」,才开始对肖邦的作品有比较全面的接触。这首夜曲算是我的一个收获,现在把它分享给你。
分享
复制链接留下评论
注意 评论系统在中国大陆加载不稳定。
离开之前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