宪政和它的代价

读《历史深处的忧虑》有感

《历史深处的忧虑》是林达「近距离看美国」系列的第一本,首版出版于 1997 年。当下推荐这本书可能会被喷不少口水:美国正在「处心积虑地压制中国的发展」,为什么要在这种时候看一本说美国好话、还有些过时的书?实际上,大多数人都缺乏对美国最基本的了解,就产生了不恰当的态度和看法。退一万步讲,就算我们要硬碰硬地「对付」美国,不也要先「摸清敌人的底细」么?

在网上,有人把这本书评价为了解美国的入门书。作者林达是移民美国的夫妇,在这本书里以书信的形式,向国内的朋友介绍他们对美国社会的理解和感悟。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后半部分对美国宪法前十条修正案的介绍——不是干巴巴的条文,而是通过生动详实的故事,向我们展示美国宪法如何解决问题,又引发新的问题与争论。

什么是宪法?宪法是一部法律,其职能在于调整普通法律(尤其是涉及公民与政府关系的法律),从而保证公民能在法治的秩序下自由活动和生存。举例来说,如果公民的权利被其他公民或团体侵犯,他可以援引普通法律来维权;如果公民的权利被渎职枉法的政府官员侵犯,他可以发起行政诉讼;而如果造成公民权利被侵犯的一切行为都是「合法」的,则在法律上,他只能诉诸宪法来挑战普通法律,来维护自己的权利。在很多人看来,宪法只是一个静态的、口号式的文本,其实它(应该)是不断付诸实践的,它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,在关键时刻保障每个公民的利益。

在《历史深处的忧虑》中,我们能够深刻地看到美国宪法与现实的互动,以及宪政精神在美国的深入人心——有时是以一种反常识的方式。我曾看过一个视频,一个不知哪儿来的法学教授,讲他参与一个法律活动,有一个环节是在中美两种司法制度下,对同一案件进行模拟审判。案情是这样的:一人涉嫌抢劫,警方闯入其住宅强制搜捕,发现大量赃物,将其逮捕并移送司法机关。中国法庭实事求是,根据警方搜查的证据,证明犯罪事实确凿无疑,依照刑法判罪;而美国法庭上,犯罪嫌疑人进行抗诉,理由是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四条:「……除依照合理根据,以宣誓或代誓宣言保证,并具体说明搜查地点和扣押的人或物,不得发出搜查和扣押状。」根据这一修正案,最高法院规定,任何非法搜查的证据都不能用于审理过程。由于警方强闯民宅不合程序,其证据作废,不能向陪审员呈示;该人最终无罪释放。

这名教授认为该案例反映了中国司法制度的优越性。我从这里却实在看不出什么优越性可比:事实是,没有任何一种制度完美无缺,尤其是那些自称完美的制度。只要选择,必然有利弊,必然付出代价。而美国人很清楚这一点。曾几何时,著名球星辛普森被指控谋杀,却通过各种「法庭技巧」为自己成功开脱。事后,很多人坚持认为辛普森有罪,但同时支持法庭的审判结果。因为他们知道美国司法制度的出发点就是保护公民的自由、保护被告的合法权利,当一个人被平白无故地控告时,美国的司法制度保证他不会被没有搜捕状的草莽士兵「抄家」。为此,他们也必须接受漏网之鱼的代价。同样,人民拥有持枪和组织武装团体的自由,这是用来维护人身安全、防止政府权力无限扩张的措施。但同时,他们需要面对每年数以百计的枪下冤魂,这代价是他们必须支付的。同样,人民拥有各种各样的言论自由,这不是为了追求真理——哪怕一个人的思想全是谬误,哪怕可以证明他的思想过去、现在和将来全都是谬误,他还是有权利表达自己。没有言论自由,人民就不能对政府官员的作为提出意见和批评,公共信息就得不到充分交流和传播,政府也就无法代表人民的利益。但同时,美国人必须支付一些人滥用言论自由,甚至可能危害国家安全的代价。

美国人的这种选择,放在具体的事例中看,有时非常「反直觉」——似乎与普世价值相违背。如果我们把诚实、善有善报、友爱互助、帮助弱小等普世品德称为「一阶美德」,那么宪政所依靠的很多都是「二阶美德」——即使法院审判的结果不得人心,也不能以此为由废除司法独立,否定程序正义;即使谣言可能危害社会稳定,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封口,侵犯言论自由;哪怕恐怖主义猖獗,也不能……这样的价值想必不能人人认同,因此不是普世的。即使是在不同的宪政国家里,人们的认知也有些微差异。但这些「二阶美德」是宪政社会更为重要的粘合剂。在美国,类似的美德已经沉淀为宪政文化,扎根于社会中。

在某种程度上,美国是幸运的,因为其宪政制度和宪政文化一直在齐头并进地发展。美国的开国者和制宪者们不但有远见,而且遵守当时刚刚成型的游戏规则,使国家平稳进入宪政轨道;不断积累的宪政案例也使人们更加认同宪法,形成了深厚的宪政文化。宪政制度和宪政文化应该是相辅相成的:文化为制度提供土壤,使玩家自觉自愿地遵守游戏规则,为玩家制造广泛的约束;而成功的制度实施能够增进人们对制度的认同,促进宪政文化的健康发展。没有文化,制度会是一片散沙;没有制度的实践,文化也无从生长。在一块毫无文化基础的土地上,从零开始发展宪政制度是十分艰难的,决策者需要均匀地迈出制度与文化这两条腿,谨慎地处理真实的「国情」,稍不注意就会引发改革阵痛,甚至导致动乱、政变和战争。这正是不少国家民主化转型失败的情况。就连光鲜亮丽的宪政本身,也附带着潜在的巨大代价。

读了《历史深处的忧虑》,我们很难不佩服历代美国人对于治理国家的远见、智慧与执着。当然,想要了解美国,这只是一本入门书。无论如何,多一点知识、多一个角度、多一份宽广的视界,这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。

其他参考资料:
秩序的解耦#8:普世的,太普世的
张千帆《宪法学导论——原理与应用》

留下评论

注意 评论系统在中国大陆加载不稳定。

回到顶部 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