奏鸣曲式探幽

我的学习笔记

在之前的《关于〈莫扎特简易钢琴奏鸣曲〉》中,我们简要地介绍了「奏鸣曲式」这个概念。实际上,奏鸣曲式应该是古典音乐中最有用、也最迷人的一个概念了。这篇文章,我们将更为深入地理解奏鸣曲式,并认识运用这个曲式的一些伟大作品。

什么是曲式?

曲式指的是乐曲的结构。在古早的时期,音乐并没有结构这一说,作曲家们只是随着音乐的进行,不断添加新的部分。到后来,音乐家们发现,乐曲的某些部分(几个音、一个乐句或是一个乐段)是可以重复利用的。人们先构思好一首曲子主要的音乐材料,然后用适当的方式组织起来,并加以反复、变化和对比,从而构建起整首曲子。久而久之,几种对音乐材料的组织方式脱颖而出,它们不仅在形式上和谐优美,而且还很好用,有利于充分彰显音乐材料的魅力(我们会深刻体会到这一点)。这些便是古典音乐的几个经典曲式。

欣赏古典音乐时,留意曲式是十分必要的。上面提到的写作方式为长乐曲的写作提供了方便,因为作曲家不需要凭空想出二十多分钟的音乐,而是可以像搭积木一样用基本材料「搭出」整个乐曲。反过来说,作为欣赏者,如果我们对乐曲的结构一无所知(尤其是这样的大型作品),便很容易迷失在音响的洪流里,无法明白作曲家想要传达的奥义,也无法跟随音乐,获得如同看电影的满足感。

在几种经典的曲式中,奏鸣曲式 (sonata form) 是最年轻的一种。它大约诞生在 1750 年,由 海顿 (Franz Joseph Haydn, 1732—1809) 定型并多次运用,然后传给了他的朋友 莫扎特 (Wolfgang Amadeus Mozart, 1756—1791),他们两个都是古典主义时期最杰出的音乐家。由于奏鸣曲式天生适合用来表达对比和冲突,它在后面的浪漫主义时期被广泛运用,并被加以扩充,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曲式之一。

首先,我们需要理清奏鸣曲奏鸣曲式之间的关系。奏鸣曲 (sonata) 是一种音乐体裁,指多乐章的器乐曲(一般是快—慢—快的三个乐章),由一个乐器独奏;而奏鸣曲式作为一种曲式,则用来描述一个乐章的结构,由于经常运用在奏鸣曲的快板乐章,所以也叫奏鸣曲—快板式 (sonata-allegro form)。当然,在协奏曲、交响曲等其他音乐体裁中,也经常使用奏鸣曲式。

奏鸣曲式简介

奏鸣曲式的结构通常分为三个部分: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。有时,在乐曲的首尾还会有引子尾声。(题图很直观地展示了这种结构。)我们会在接下来一一分析这几个成分的功能,以及它们的二级结构。

引子 (introduction)

如果作品有引子,那么一般比较简短,负责渲染氛围、引入下面的部分。

呈示部 (exposition)

顾名思义,在这里音乐家将要「呈示」作品的主题,也就是最主要的音乐材料。呈示部内又有如下结构:

一级结构 呈示部
二级结构 主部 连接部 副部 结束部
调性 转调
转调
  • 主部包括了一个或一组主题,叫主部主题。主部主题建立在主调上,性格最鲜明,而且情绪比较统一。
  • 在这之后是连接部。连接部不但连接主副部,还有转调的职能——将音乐从主调转移到属调上(如果是小调,则转移到关系大调上)。意思是,音乐从原来的音高向上抬高了五度(或三度),这为音乐增加了势能。
  • 副部也可以包括一或多个主题,在属调上进行,一般比主部更具歌唱性,和主部形成对比。
  • 然后是结束部,结束部也在属调上,通过稳定的和声宣告呈示部结束。

在早期,呈示部通常在演奏过程中反复一遍,然后进入下一部分。

展开部 (development)

展开部可以说是奏鸣曲式中最有趣的部分。其二级结构如下:

一级结构 展开部
二级结构 导入 基本展开 属准备
  • 展开部可以有一个简单的导入。
  • 然后进入主体部分。在这里,作曲家可以「把玩」前面使用过的任何主题——可以是引子,也可以是呈示部的主部、连接部、副部或结束部主题。这些主题可以被拉长,也可以被缩减;还可能引入新的主题。调性在这里是不稳定的,经常移调,制造紧迫感和冲突感。在这样的感觉中,旧的音乐材料被赋予新的意义,给人新的感觉。
  • 当音乐达到高潮,调性渐趋稳定,达到属和弦(也就是「属准备」部分),再现部就要开始了。

在莫扎特时期,展开部一般精练而短小。而在后面的浪漫主义时期,由于展开部最适合表现矛盾和冲突,其地位也大大提升。

再现部 (recapitulation)

再现部是对呈示部的反复,使音乐首尾呼应。其二级结构如表:

一级结构 呈示部
二级结构 主部 连接部 副部 结束部
调性

结构与呈示部无异,再次陈述各个主题,使首尾形成对称的结构。不过,还是有两点不同:首先,副部不再转移到属调上进行,而是维持主调,这样就为音乐制造了结束的感觉。也正因如此,连接部不再具有转调的职能,必须改写,可缩短或延长。

尾声 (coda)

很多奏鸣曲式乐曲都有尾声。莫扎特 或 海顿 的尾声通常干净利落,而 贝多芬 的尾声则较长,有时还会引入新的主题。不过,最终很多尾声的结束方法都是属、主和弦反复,营造终止感,从而结束音乐。

如何理清结构?

要完全理解并欣赏音乐并非易事,有时连理清结构也很困难。我们面对稍纵即逝的音乐,如何把握脉络?首先,要提高自己记忆和辨认旋律的能力。这样,我们才能在旧旋律被反复或发展时及时捕捉到。

另外,可以学会辨认乐段的「职能」。尤其是在古典主义时期,一首曲子中的音乐主要有四种职能:

  • 主题性 (themetic):音乐的目的就是让人记住。主题性的音乐,就是那些听后最不会遗忘的音符,可能是短小坚定的动机或悠扬舒缓的旋律。
  • 发展性 (developmental):主题性的音乐提出了乐思,而发展性的音乐就是「把玩乐思」。发展性的乐段常常具有复杂的对位、频繁的转调,用各种方式发展乐思,充分揭示其意义。
  • 连接性 (transitional) :连接性的乐句把音乐的一个部分与另一个部分连接起来,因此具有运动的感觉,一般较快,有方向性,使音乐最终到达另一个乐段。
  • 终止性 (cadential):终止性的音乐负责告诉听众「结束了」,常常通过「Ⅴ—Ⅰ」的终止式,给人稳定的终止感。

我们从 莫扎特 的《弦乐小夜曲》(Eine kleine Nachtmusik, K.525) 第一乐章中各举一个例子,以便大家体会。

主题性的段落——介绍了一个可爱的、对比鲜明的主题。

发展性的段落——发展了上面的主题(的前半部分)。

连接性的段落——把一段主调上的旋律转移到属调上。注意观察,主音从 G 转移到了 D。

终止性的段落——这是整个乐章的结束部分。
以上音频均从 IMSLP 上下载。

把这四种职能与前面介绍的奏鸣曲式结构对应,就能大概清楚自己在音乐中的位置了。

音乐推荐

以上的介绍只是奏鸣曲式的理想状态,每个作曲家都可能根据喜好进行调整、省略甚至变动。我们下面亲自用以上的知识分析几首曲子,试试看能否听出更多门道。

海顿「牛津」交响曲第四乐章

(Mvt.4 of Hadyn Symphony No.92 in G major, Hob.I:92)

这首曲子叫「牛津」,是因为 海顿 在接受牛津大学音乐博士学位的时候,亲自指挥了这部作品。它的第四乐章就是奏鸣曲式。我们以 伯恩斯坦 指挥 维也纳爱乐乐团 的版本为参考,看看整首曲子发生了什么:

前往 网易云音乐

  • 00:00 呈示部 - 主部 没有引子,直接进入主部主题。小提琴在上方演奏快速的旋律,低音提琴在下方奏出固定低音,营造紧张的感觉
  • 00:23 连接部 全乐队强奏,相同音型的动机在不断升高的音级上反复(叫做「模进」,在 00:44-00:48 处),推动转调,进入副部
  • 00:57 副部 小提琴与长笛竞奏,制造幽默轻松的氛围,与主部主题形成对比
  • 01:11 结束部 全乐队奏出结束部,这里引用了部分主部主题。结束部在属和弦上戛然而止,然后呈示部反复
  • 02:46 展开部 首先展开的是主部主题的片段,不断移调,主题也不断变形,在高低声部不断出现
  • 03:26 连接部片段出现在陌生的调上
  • 03:34 现在出现副部主题。刚开始很熟悉,但后面逐渐走样
  • 03:49 从这里开始是一系列的转调,最后到达属调(在 04:02)
  • 04:06 再现部 - 主部 主部主题以原样出现
  • 04:25 连接部 连接部在这里出现变化,变得更长,出现了主部主题的片段(在 04:32),然后以原调进入副部
  • 05:03 尾声 引用了主部的材料,伴随着属/主和弦的重复,宣告乐章结束

舒伯特「未完成」交响曲第一乐章

(Mvt.1 of Schubert Symphony No.8 in B minor, D.759)

舒伯特 (Franz Schubert, 1797—1828) 是浪漫主义时期的巨匠之一。「未完成」交响曲是他在 1822 年创作的,但由于不甚清楚的原因,直到去世都没有完成。在这首交响曲的第一乐章,我们可以一窥奏鸣曲式的转变——曲目更长,展开部更具冲突,表现的情感也更复杂。我们分析一下 小泽征尔 指挥的版本:

前往 网易云音乐

  • 00:00 引子 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阴沉忧郁的引子
  • 00:18 呈示部 - 主部 小提琴奏出战栗般的伴奏,双簧管和单簧管开始彷徨的主部主题
  • 01:13 连接部 主部以强音结束;单簧管和巴松管奏出长音,作为短小的连接部
  • 01:21 副部 大提琴奏出温暖的副部主题,然后小提琴加入
  • 02:04 结束部 全乐团齐奏,以副部主题为材料,开始结束部;在这之后出现了略有缩减重叠的副部主题,然后以强奏停止(这里没有反复)
  • 03:46 展开部 首先是开始的引子。大家可以听一听,展开部还发展了前面哪些乐段的主题?
  • 06:58 再现部 - 主部 作曲家选择在主部主题陈述第二遍时转调(07:22)——这不是通常的设计
  • 08:10 副部
  • 09:00 结束部
  • 10:32 尾声 使用了引子的素材,最终没能逃出阴沉忧郁的氛围

细心的人可能注意到,这首曲子的调性安排并不如前面所说(尤其是前后两个副部)。所以,标准的奏鸣曲式并非金科玉律,作曲家会根据需要来调整。

柴可夫斯基「罗密欧与朱丽叶」幻想序曲

(Romeo and Juliet overture-fantasia, TH 42)

前往 网易云音乐

这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,我以后会专门写文章谈谈它。

肖斯塔科维奇第十交响曲第一乐章

(Mvt.1 of Schostakovich Symphony No.10 in E minor, Op.93)

这是现代主义作曲家 肖斯塔科维奇 (Dmitri Shostakovich, 1906—1975) 的一部作品,用奏鸣曲式完成,可见这种曲式影响之深远,横跨两百多年仍经久不衰。虽然它还是奏鸣曲式,但要比前面的曲目复杂得多,所表达的感觉也丰富得多。这里,我们试着抛开其他方面,只看整首曲子的结构:

前往 网易云音乐

  • 00:00 呈示部 - 主部 主部主题从低音弦乐开始,逐渐扩散到全体弦乐——注意刚开始的六个低音,它将多次出现
  • 02:30 主部主题在单簧管上呈现
  • 03:40 第一次出现快一倍的音符,音乐逐渐达到高潮(或许可以看作连接部)
  • 06:33 副部 长笛在低音区奏出副部主题,弦乐在下面提供伴奏,像是怪异的舞曲
  • 09:37 展开部 曲目刚开始的六个音组成的动机随处可见。你是否能从中辨认出主、副部的主题?
  • 17:08 再现部 - 主部 双单簧管复现主部主题
  • 17:41 副部 双单簧管复现副部主题,并引申出变化
  • 20:41 定音鼓引出主部主题的复现
  • 23:02 短笛最后出现,并收束整个乐章

可见,对于这样的曲子,我们无法明确指出「结束部是哪一小节到哪一小节」「尾声从哪里开始」。当然,有时候细节并不重要,只需大概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就好了。分析作品结构是很重要的一步,但只是第一步:如何在这个基础上真正体会作品,比这更有乐趣。

离开之前……

如果你在出寝室门前戴上耳机,穿过 经典大道,爬上南四楼,进入教室,刚好能够听完以上推荐的第一首乐曲。我那天听的时候太阳很大,照在一毛不拔的 经典大道 上,满地花白,刺得我睁不开眼,但好像很配这曲子的氛围。我想:要是一切都像这首曲子一样简单就好了!

留下评论

注意 评论系统在中国大陆加载不稳定。

回到顶部 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