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部丧的音乐剧

Billy Elliot 推荐语。

前不久整理杂物,翻到了初二寒假从丹麦带回来的东西,里面有一张 Billy Elliot 的剧票。那天是情人节,我们在 Great China 吃完晚饭,导游把票发给我们,说晚上要去看剧。去了发现是音乐剧,但除此之外就什么都没看懂——台词全被翻译成丹麦语,我们只能坐着听歌。现在想来,我人生中唯一一次看现场音乐剧的经历竟如此度过,真是可惜!

虽然情节不明不白,但我还是隐约记住了一些场景。这次找到剧票,心血来潮去网上找到了英文原版,立马勾起了我对那些场景的回忆:比如,开头时矿工们罢工,举起「We are miners」的标语,再比如互相对峙的「罢工分子」和警察冲进舞蹈教室,和正上着课的孩子们共舞——这是只有在音乐剧里才会出现的。不过,现在看懂了故事,感觉就大不一样了。

大罢工

这部剧里的很多歌,以及对白,都是很有嚼劲的。虽然故事情节简单到不需要动脑(矿工的孩子「跳龙门」的经历),但如果能在歌曲、对白和服饰中理解每个角色的处境,会更有乐趣。故事的背景是 1984-85 年英国煤矿大罢工事件。在这个年代,阶层的冲突、家庭的冲突和个人的冲突此起彼伏。但这里我不会像豆瓣影评一样「分析英国的阶层制度」——再怎么讲也没有亲自看这部剧带给人的「审美情感」更有力量。

图片出自荷兰版预告片

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,我感觉这部剧其实很「丧」。主人公 Billy 最后的确实现了梦想(这部剧根本无所谓剧透),但看完后回想,除了 Billy,没有一个人的结局是喜剧。这颇有点「一将功成万骨枯」的味道。对于大部分人来说,不管有没有梦想,是否最终都无可救药?

不过我还是十分喜欢这部剧——谁知道,我可能就是喜欢看人被虐吧……

离开之前……

何健有云:「没有比较就没有差别。」Billy Elliot 曾在伦敦西区常驻 12 年,也曾引进到百老汇和澳大利亚,并翻译成多种语言(不过和我们没什么关系)。对比小演员的表演十分有趣,有兴趣的可以试试:

这是伦敦西区的最初三个 Billy 之一,Liam Mower 表演的 Electricity

更新:B 站链接

这是美国百老汇的初代 Billy 之一,Kiril Kulish 表演的相同片段:(只有 Youtube 上找得到)

(只有他可以在空中转两圈……)

这是唯一的官方录制版,Elliott Hanna 表演的相同片段:

更新:B 站链接

如果有兴趣想看全剧,可以去 B 站搜索官摄全本。顺带提一句,官摄中 Older Billy 的扮演者,就是前面提到的 Liam Mower——他果然成了芭蕾演员……

留下评论

注意 评论系统在中国大陆加载不稳定。

回到顶部 ↑